蝉虫长什么样(蝉的幼虫怎么吃)

小时候痴迷于奥特曼打怪兽的电视剧和相关书籍。其中最有趣最刺激的情节是强大到足以打败奥特曼英雄的超级怪兽入侵地球。

在各种奇形怪状的反派中,绰号“宇宙忍者”的巴尔坦人最让我着迷。虽然它的力量不够强大,但它的造型独特,手臂上有一对大龙虾般的钳子,五官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深受广大水獭迷的喜爱。

初代奥特曼中的巴尔坦星人,样子有点小萌。奥特曼早期一代的巴尔坦人长得有点像小萌。

事实上,其面部形状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夏天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吠叫的蝉,其口中长出的针状物体模仿了蝉用来吮吸树木汁液的带刺口器。两只圆圆的大眼睛也和现实生活中的蝉挺像的。

蝉是夏天的明星物种,任何一棵树都可以成为它们歌唱的舞台,仿佛永远不觉得累。每当树上的蝉鸣,总会勾起人们童年时难忘的趣事。在炎热的夏天,它给我们带来一丝凉意。

蝉鸣可以说是营造夏日氛围的代表性元素。有人曾说,“夏天没有蝉鸣,就像春天没有花,秋天没有明月,冬天没有雪飘”。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对身边这些唱歌的精灵一无所知呢?

在北京,有三种最常见的蝉,即蛴螬、蒙古蝉和黑蚱蜢。但是大部分人对他们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基本停留在只听到他们声音的阶段。

接下来我就按照这三种蝉夏天在燕园出现的时间顺序来一一说明。。

1. 三种常见蝉

出土日期最早的是蟋蟀,每年六月初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当时天气还不是很热。嗡嗡声是单音,发出类似于“滋滋……”的声音。

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翻译。比如在我的家乡,他们的叫声好像在说“热,热,热……”,所以俗称“热”。蟋蟀像大自然的使者一样,在特定的时间飞向世界,告诉我们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

也有人形容可能每天吃不饱,所以从早到晚发出“吃吃吃”的一般声音。

它的头是三种蝉中最小的,身长约2.5厘米。体背黑色,翅膀有黑褐色斑纹(也称“花翅”)。整体来说和树皮的颜色差不多,是保护色,有助于避免被天敌捕食。

实际上,蝉有两对翅膀。换个角度看,外侧一对较大的翅膀(前翅)的一部分是透明的,而它下面的另一对小翅膀(后翅)是黑色的,只有边缘是透明的。

腹部呈白色,仿佛涂了一层厚厚的粉底,称为“鳞粉”。其具体用途尚不清楚。

在华北地区,它们出土的时间正好赶上当地小麦成熟收割的季节,所以老一辈农民也称之为“麦季”。


这种蝉最容易抓。它们警惕性不高,通常趴在树干下部。当被抓住时,它们会迅速拍打翅膀,发出急促的叫声。全身震动,让我手指有点麻木。我不禁感叹,如此不起眼的bug,在generate中却能表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苍蝇出来的早,走的也早。到了八月,只能听到蒙古蝉和黑蚱蜢的鸣叫。

如果雌蝇的出现,那是大自然在告诉人们夏天的到来和小麦的成熟。那么令人心寒的蒙古蝉的出现,就预示着最讨厌的“三伏天”要来了。

每年夏至前后,蒙古寒蝉开始大量出现,比蛴螬晚20天左右。夏至标志着北半球真正仲夏的到来。很快就要三伏天了,一年中最热最难受的季节。

蒙古蝉的身体颜色是绿色的,腹部是粉白色的。翅膀是完全透明的。身体扁平而长,介于蛴螬和黑蚱蜢之间。

这种蝉的歌声悦耳动听,音调有规律地波动,仿佛在不断地喊着“福田儿福田儿”,所以很多地区(包括北京)的人干脆把这种昆虫叫做“福田儿”,很有意思。然而,在我的家乡,蒙古蝉被称为“吠犬”。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叫,大概是基于它的声音吧。

可见,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很多有趣的名称并不是空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观察中的经验总结。

在炎热晴朗的天气里,生活在树林里的无数蒙古知了往往会步调一致地组成大合唱,称为“群唱”。站在林下,只觉得它巨大无比,可以蔓延很远。远处听起来像是催眠作用,让人想睡觉。

然后不一会儿,差不多7月份,黑蚱蜢开始陆续出现。全身黑色,翅膀完全透明,是北京最大的蝉,叫声也最大。发出类似“唧唧”的声音,像电锯。如果你恰好站在一棵树下,你会觉得震耳欲聋。

它们通常栖息在树顶,很难捕捉。

后来,在学校里偶尔可以听到第四种蝉,带着奇怪的音调,仿佛在说,“吴瑛袜........................................................................................................................................这种蝉叫蝉鸣,但在校园里数量很少,多见于山区。例如,在八月份,北京西山地区出现了大量的蝉。

2.

会唱歌的蝉都是雄性。雌性不会说话,所以也被称为“哑蝉”。蝉发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同性交流,吸引雌性,从而进行交配。雄蝉的腹部有两个圆盘,叫做“音盖”。音罩下面有一层透明膜,雄蝉通过膜的振动发出声音,而音罩则起到了扬声器的作用。女性腹部没有膜和音盖。

如果雄鸟被抓住了,它会发出急促的叫声。如果它不唱歌,那它一定是母的。

除了腹部的发声器,蛴螬和黑蚱蜢的雌雄差别不大。而蒙古蝉雌雄性更明显,雄体较长,雌体较短,尾部有尖锐的产卵器。

成年蝉以树液为食。它们细长的口器,像空里的钢针,刺破树皮,吮吸汁液,维持生命。蝉太多会削弱树势,导致树枝变黄枯死。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有时候我在树林下散步,经常会有水滴落在我的脸上和手臂上,但当我抬头一看,并不是在下雨。水滴在哪里?其实这是蝉吃了喝了之后在树上的屎,也叫“蝉尿”,对人体无害。

但古人并没有意识到蝉以树汁为食的事实,而是认为蝉是靠喝清晨的露水为生,选择高处居住,饱餐一顿,不食烟火。所以在古代,蝉是贵族的象征,受到文人的青睐。古往今来,咏蝉的诗词数不胜数。其中,代表作品如唐代虞世南的《蝉》:

蝉像帽子上的流苏一样低垂,触角吮吸着清澈的甘露,声音从直直的舒朗树的枝桠间传播开来。

蝉离蝉远是因为蝉在高树上,不靠秋风。


夏夜,蝉的最后一只幼虫钻出地面,经过生命中最后一次脱壳(羽化),成为成虫。在古人的眼里,这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从此飞向高枝,过着高纯度的生活,远离污秽的泥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记载:“蝉蜕于秽物,除浮尘外,得不到世人的滋养。”

古人受蝉从壳中脱出的启发,创造了“玉蝉”,即蝉形玉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当时主要是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汉代多以玉蝉埋玉,放入死者口中(也称“含玉”)一起埋葬,寓意转生再生。


夏天是一年中最温暖、最旺盛的季节,无数生物在此绽放生命。在动物界,低等动物对夏季天气变化最敏感,尤其是蝉,一种鸣叫声最大的小昆虫。

温度、光照、湿度对蝉鸣有很大影响。通常天气越热,越清晰,越难,时间越长。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把这些规律总结成了简明易懂、朗朗上口的气象谚语,代代相传。有趣的是,不同地区有相似的描述:

蝉鸣悠扬,天更清(上海)

蝉若叫得凶,必是热(苏)

蝉长呜晴,短呜雨(广东)

早上虫蝉叫,天上艳阳高照(广西)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蝉的声音又长又响。但在下雨之前,蝉的声音会变弱变短,不太喜欢鸣叫,仿佛失去了晴天的精神。这是由于下雨前空空气湿度大,雄蝉腹部发声器官因水汽潮湿发粘,振动频率降低,影响发声。所以蝉的声音变弱或者不鸣,通常预示着雨的到来。相关的气象谚语有:

蝉儿不叫了,雨就来了(贵)

蝉儿断断续续地叫着,而冯却没有下雨。

知了叫了又停,连雨也要来(苏)

蝉不响,天气会变(鲁)

另外,天气的变化也会促使蝉调整自己的歌声。对于这个事实,我通常印象比较深的是,蝉一般不在雨中鸣叫,但是大雨快结束还没停的时候,它们就开始鸣叫了。例如:

雨中蝉鸣,预示晴天(全国)。

蝉在雨中啼叫,预示着天很快就要晴了(苏)

蝉在雨中啁啾,很快就放晴了(湖北)

蝉鸣,天高云淡(安徽)

蝉不鸣,雨不停;蝉鸣天晴(苏)

根据这样的谚语,可以准确地判断出雨就要过去了,差不多该出门了,即使现在还是阴天空夏天的热雷阵雨一般发生在下午3-4点,5-6点雨差不多就停了。在考文垂三楼以前的办公室,如果下雨到晚饭时间,学生们就会打开窗户,看着雨和天上的乌云,纠结是叫外卖还是打伞去食堂。每当我听到窗外杨树上的蝉鸣,我就会告诉它们:“雨差不多停了,我们可以准备去食堂了。”不听到蝉鸣,我是不会给意见的。后来他们叫我“半仙”,其实我只是学习了前人的人生经验。

3. 知了猴

蝉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卵、若虫和成虫。成年雌性交配后,它们把卵产在嫩枝的表皮下,在那里过冬。第二年天气转暖时,孵化成若虫(此时也叫“蝉蚁”)后,钻入黑暗的地下,度过一生中最长的一段时间,一般会待上几年。在此期间,若虫从根部吸取汁液生长。

蝉在地下休眠的时间占其寿命的90%以上,一般要剥四次皮才出土。第四次蜕皮后称为末龄若虫,前肢强壮,用于挖掘和攀爬。这一阶段的若虫身体摇摇晃晃,形状与猴子十分相似,故俗称“蝉猴”。

接下来,它们会破土而出,进行生命中最后一次脱壳(羽化),这就是所谓的“金蝉脱壳”。它们一般选择在太阳完全落山后(相当于夏季午后7 ~ 8分钟的样子)钻出地面,选择合适的物体攀爬(一般是树干)。身体固定后,背部会裂开,一个崭新的昆虫身体会从缝隙中慢慢钻出来,五颜六色,清新无比。

整个出苗过程不到一个小时。晚上9点出门,基本就是一只成功的成年蝉。

他们在黑暗的地下默默积蓄了多年的力量,为的就是能够在未来的某个夜晚,做出美丽的蜕变,在阳光下纵情歌唱。

知了猴是餐桌上的重要食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堪称食用昆虫中的极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在我的家乡,夏天的晚上经常可以看到用手电筒捉蝉的人,其中最大的蝉——蝉,成了捉猴的主要对象。

事实上,在出现的那一天,他们就开始用两把大钳子一路挖到地下。如果他们看到一点光,他们就会停下来,在夜幕降临后爬出洞穴。下午在树下散步,如果看到一个芝麻大小的小洞,不妨打开看看。里面可能有只蝉猴等着出洞呢!

它出来时脱落的壳,叫做蝉蜕,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平时我们在树下最容易看到它,夏天的野林里也随处可见。

从蝉蜕的高度可以看出,三只蝉的羽化位置都不是很高,大部分都在离树底一人的高度以内,好像蝉蜕被摘下来只是为了方便人们采摘。

据我平时观察,蛴螬的羽化位置最低,多在离地面到树干基部20-30cm的范围内,蒙古蝉和黑蚱蜢的蜕皮位置较高。

幼虫蜕壳时总是粘在土壤上;相反,蒙古蝉的蜕皮一直很干净,仿佛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然而,黑蚱蜢的脱落介于前两者之间,它常常是半淤泥质的。所以我猜测蛴螬藏在土下最深,其次是黑蝉,蒙古蝉最浅。

有趣的是,这些蝉并不总是选择树干的基部羽化。它们出土后,也是选择附近的一些枯枝、杂草或者比较大的土块出土,显得邋遢。可能是为了节省能量,尽快羽化,防止它成为其他生物的美味。

因此,它们的出现地点可谓五花八门。对我来说,在树林里观察蝉蜕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例如,有些选择草丛中的枯枝。

有些在墓碑上。

有些一起出现在药草上。

或者三兄弟一起。

更何况他竟然是在前辈的废墟上冒出来的!

在我家附近,有一片杨树林,那里有很多蝉。白天,树上的蝉鸣震耳欲聋,树干上的蝉蜕随处可见。不过,晚上抓猴子的人一般不会来这里,因为树林下面有一大片墓地。夜太吓人了,没人敢进去。所以这里成了各种蝉脱颖而出的绝佳庇护所。

当然,这里也一定是拍蝉羽化的好地方。去年的一天,我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晚上拍摄,但是天黑了,我还是害怕。我和我的朋友们只是在外围逛了逛,然后就回来了。

小时候村子周围的一些好玩的地方都是以在那里生活数量最多的动物命名的,比如王八箐(村子东边一个水很深的池塘,据说是很久以前发洪水的时候,很多王八箐一起挖的)、蛇谷次雄(河边一个废弃的水泵站,石缝里的各种蛇很有名)、米斯古尔努斯坑,还有最近命名的布饶路。所以干脆把杨树林隐藏的墓地叫做“蝉之墓”。

今年麦黄石,我白天经常去那里。你可以看到,任何一棵大树下都有几只蛴螬在蜕皮,最多的时候有18只之多。

在这样的诱惑下,内心的恐惧不算什么,于是我和朋友决定晚上再尝试走进去。

果然,这次夜访收获挺大的。在漆黑的夜里,许多蛴螬正悄悄地从它们的壳里钻出来。它们有的刚从开裂的背上探出半个脑袋,有的已经孵出来了,等着湿漉漉的身体晾干。放飞了一只栖息在树上的野鸡。这些动物的存在让整个森林变得更加安静。

炮轰过后,它们还在蜕皮休息,幼小而明亮的小翅膀渐渐舒展开来,在夜幕降临后的西风下不断摇摆。这一幕很有诗意,很感人。此时,它们的同胞黑蝉和蒙古蝉还在地下沉睡。很快,这两只更大的蝉就会破土而出,接管森林。

希望那里的蝉不被打扰,在死去的祖先的庇护下永远幸福地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https:https://freetrip88.com/69515.html
      
上一篇 2022-10-23
下一篇 2022-10-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