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来到了伊斯坦布尔。这就像一个童话,有教堂和城堡……”
伊斯坦布尔收录在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杰伦》中。伊斯坦布尔位于亚欧交界处,是土耳其的古都和最大城市。它历史悠久,文明包容,所以也是一个绝佳的旅游城市。当Bidai Syulan写下这首情歌的歌词时,她是伊斯坦布尔街头数百万外国游客中的一员。她笔下的伊斯坦布尔充满了甜蜜和温暖,让人几乎忘记了这座城市的千年战乱和沧桑。
伊斯坦布尔和伊斯坦布尔是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翻译。前者流行于台湾省及海外,后者是中国大陆的官方译名。都是土耳其语"?“stanbul”的音译名“伊斯坦布尔”,在音译的基础上兼顾意译。“宝”字不仅形象地表达了千年古城的形象,而且与另一个古老的名字君士坦丁堡有着奇妙的文化耦合。相比较而言,《伊斯坦布尔》是生硬直白的。
正如Bidai Syulan所写的歌词,伊斯坦布尔“有一座教堂和一座城堡”,但它不像一个童话。作为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前哨,作为欧洲文明和亚洲文明的桥头堡,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是由无数帝国军队的刀光剑影和炮火铸就的。地中海东岸一直以其古老的文明而闻名。伊斯坦布尔第一把文明之火是什么时候烧起来的?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古老的名字——拜占庭。
拜占庭:从布兰登到世界
拜占庭这个名字的历史比更著名的拜占庭帝国要长得多。
正如罗马的名字源于它的建造者罗穆卢斯一样,拜占庭的名字也源于第一个统治者或殖民者拜占庭。如果说罗慕路斯是古罗马文明的先驱,那么拜占庭就是古希腊文明的先驱。
希腊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在曲折的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岛屿上孕育了分散的城邦。这些城邦统称为希腊城邦,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最为强大和著名。分散的统治结构可能与古希腊没有一个英雄式的君主能够自始至终统一整个希腊半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希腊人把城邦制度视为最理想的政体——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一个国家理想的公民人数应该是5040人,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的人口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城邦也依然保持着人口稀少的小国发展路线,一旦城邦人口激增或者其他原因出现,希腊人就会离开他们的母亲。这里的殖民地与欧洲列强在大航海时期在世界上开发的殖民地不同:希腊殖民地虽然普遍模仿宗主国的政治制度,与宗主国保持一定的联系,但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不隶属于宗主国,也就是说,这些殖民地实际上是新的希腊城邦,与所谓的“宗主国”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希腊殖民地不是贬义的。相反,在那个时候,这些殖民地相当自豪的是希腊文明的前哨。
希腊殖民地遍布地中海和黑海,拜占庭就是其中之一。拜占庭创始人拜占庭来自希腊中部以财富闻名的城邦梅加拉,是后者国王内索斯的儿子。在特尔斐接受的阿波罗神谕中,尼索斯表明拜占庭定居在“盲人之国”的彼岸。当拜占庭意识到“盲人之国”指的是加克敦人时,他带领一批麦加拉殖民者到达彼岸,最终于公元前667年建立了拜占庭,完成了神谕的任务。在神谕的指引下,公元前667年成为拜占庭历史的起点,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拜占庭很快吞并了“盲人之国”贾克敦,其在黑海出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让这个城邦迅速繁荣起来,但留给拜占庭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统一的希腊城邦抵御了波斯帝国从东方的入侵,却在罗马帝国的进攻下陷入混乱。随着整个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拜占庭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东部行省。公元193年,罗马皇帝佩蒂纳克斯遇刺身亡,帝国呈现出西弗勒斯、奈杰尔和阿尔比努斯三足鼎立的战局。相对于中国频繁的南北对立,罗马似乎更容易出现凯撒、克拉苏斯、庞贝等三分天下,或者屋大维、安东尼、拉比达这些罗马内战中的“三强”。西弗勒斯是潘诺尼亚的总督,潘诺尼亚的领土位于罗马帝国中部,率先进入罗马。奈杰尔是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叙利亚的总督,拜占庭夹在两者之间。我们应该支持哪一方?
这是一笔极其危险的风险投资,可惜拜占庭最后站错了队。拜占庭支持的奈杰尔最终在伊苏斯山谷被西弗勒斯击败,这里是500年前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的战场。拜占庭在战争中几乎被夷为平地,一座古城的辉煌历史走到了尽头。
金子总会发光。罗马骑士西弗勒斯当然估计到了拜占庭的重要性,战后立即重建,很快恢复了昔日的辉煌。100多年后,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建立了新罗马。后来,人们尊称它为君士坦丁堡,这座古城从此有了第二个名字。这个用法已经用了1000多年了。
君士坦丁堡:从欧洲到东方
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拜占庭帝国只是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的——其王室和国民自称罗马帝国已经有1000多年了,拜占庭帝国甚至不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直到1557年,德国历史学家赫罗纽斯·沃尔夫(Heronius Wolff)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之前的古典希腊文献和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才在《拜占庭历史学家手稿》中引入“拜占庭帝国”这一名称。这个术语显然更方便历史学家讨论,所以逐渐成为一个通称,就像中国的西汉、北宋、后周一样。
虽然君士坦丁堡是以君士坦丁大帝命名的,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弗勒斯。西弗勒斯最终通过战争获得了皇权,但他的继位也暴露了罗马帝国历史上的“第三世纪危机”。这一时期频繁的内战、外敌和经济崩溃让罗马帝国几乎灭亡。戴克里先登基后,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格局,废除了世袭的皇位独裁,采用了四帝共治的制度。正是这个体系最终导致了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西罗马的首都还是罗马,东罗马的首都是新罗马。这种命名方式代表了皇权的继承和转移:从此,帝都变成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的城市,“上帝之城”罗马似乎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车轮。
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有着极其现实的考虑。帝国重心东移,罗马显然无法再有效控制帝国东部领土。在游览了特洛伊、耶路撒冷、索非亚和其他城市后,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建立了新首都。他一方面看中了它作为商业枢纽和军事要塞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帝主治国,君亡天下”的野心。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拜占庭帝国多次被强邻瓜分,直到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冯静恩,但它依然起死回生,成为罗马和欧洲文明的桥头堡,从中不难发现君士坦丁大帝独具慧眼。
君士坦丁堡的教堂和城堡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建造的,其规模甚至比罗马还要大——宏伟的宫殿、斗兽场、金门、一排排的塔楼、角楼和碉堡...最著名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经过两次重建和无数次翻新,这座教堂在1000年间一直保持着最大教堂的地位,直到塞维利亚大教堂竣工。
有了新罗马驱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拜占庭帝国自称罗马帝国了——尤其是当西欧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而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一千年后,拜占庭帝国是西方文化的火种,君士坦丁堡是西方文明的中心,正如史蒂文·朗奇曼在《拜占庭文明》中所说:
“它在学术和艺术领域留下了辉煌的遗产。它将所有欧洲国家从野蛮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其他国家文化精髓。它的力量和智慧保护了基督教世界几个世纪。君士坦丁堡一直是11世纪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
就在这段引文之前,还有一句话:“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延续了几千年的拜占庭文明被毁灭了,继承者是另一个来自东方的突厥民族。1453年,经过长时间的围攻,君士坦丁堡终于沦陷,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在新主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有了新的名字: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从基督到伊斯兰
从10世纪开始,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称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君士坦丁堡。
就像中国的首都经常被简单地称为“北京”和“首都”一样,拜占庭的臣民通常简单地称君士坦丁堡为“城”。“伊斯坦布尔”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在城里”和“去城里”。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将“伊斯坦布尔”命名为城市的正式名称,与“君士坦丁堡”的名称一起使用。其实很多时候西欧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而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常用伊斯坦布尔来指代同一个地方。
拜占庭帝国蔓延到第12王朝的第93位皇帝,君士坦丁堡甚至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陷落,但并没有影响拜占庭帝国整体的延续性。但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453年时,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如果说1000年之前所有真正危险的攻击都是来自广义的基督教,那么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则是源于一种“异教”的伊斯兰教。宗教是政治之外人类竞争的另一个关键词,对君士坦丁堡来说尤为沉重。
君士坦丁堡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新罗马,这不是一个荣誉称号,而是政治和宗教的双重肯定和宣示。虽然君士坦丁堡是帝国的首都,但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仅次于教皇的第二位,原本统一的基督教分裂为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前者是天主教,后者是希腊东正教,又称东正教。
1054年,天主教和东正教正式分裂,君士坦丁堡被称为“新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冲突,类似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争,都属于教派的“内部矛盾”。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伊斯兰成为国王,“新罗马”不再是新罗。随后几年,东正教逐渐传入俄罗斯,并开始流行。最终,东正教在莫斯科复兴,被追随者称为“第三罗马”,而伊斯坦布尔则成为穆斯林的聚集地。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并拆除了钟、祭坛、圣钟和祭祀器皿,用石膏覆盖了基督教的马赛克,然后逐渐增加了一些伊斯兰建筑——最耀眼的是沿着外缘像塔一样矗立的四座塔。从这一刻起,圣索菲亚大教堂结束了作为千年教堂的使命,成为了未来500年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清真寺。正如伊斯兰谚语所说:
"《古兰经》诞生在麦加,它的读者在埃及,它被珍藏在伊斯坦布尔。"
一座教堂的命运,也是一座古城的命运。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使伊斯坦布尔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大城市的规模,成为伊斯兰教的中心和奥斯曼哈里发的居住地。浅浅的博斯普鲁斯从不缺少辉煌的传说,直到命运的转折点再次出现...
中国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在《终制》中说:“自古及今,无神仙之国,无帝王之墓。”曾经赫赫有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变成了“异教”清真寺,伊斯坦布尔终于迎来了又一次衰落。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欧洲病夫”,任人宰割。直到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这里只是小亚细亚的一角,伊斯坦布尔不再是新共和国的首都。
标签
伊斯坦布尔位于“黑海-地中海”的交界处,扼守着欧亚两大洲。这样的地方注定充满传奇。193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一座博物馆重新向世界开放——事实上,伊斯坦布尔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交响乐,还有文化与艺术交织的无形诗篇。
“我每天都在忙着寻找我想要的东西……”周杰伦唱的。伊斯坦布尔不是童话,但是当你走过很多地方,最后来到伊斯坦布尔,你会不会有一些类似的感受?
作者:姜银龙
编辑:李思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178482.html